全国排名前十配资公司
当地时间9月8日,两年一度的IAA MOBILITY 2025(以下简称“慕尼黑车展”)拉开帷幕,吸引了全球汽车领域的目光。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尤其是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这场盛会成为了观察中欧汽车产业如何开展新一轮良性竞争与良好合作的绝佳窗口。
车展期间,奔驰在慕尼黑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全新纯电奔驰GLC前脸造型,此举旨在向外界展示奔驰电动化转型的最新成果。
这是欧洲车企借助主场优势,对外“秀肌肉”的小注解。
不仅仅是奔驰,宝马、奥迪、大众都在本次车展上展示了对电动化、智能化全新理解。
毫不夸张的说,本届车展是欧洲车企全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转型的里程碑。
就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所言,“为什么是现在?为何要迈出如此大胆的一步?四年前,我们意识到,所有关键技术领域,从电池技术、数字化用户体验到算力,都存在重大突破的机会。这更是一个彻底重新构想汽车的独特机遇。”
对于欧洲车企的加速转型,外界并不意外,这是市场竞争态势的需求。今年以来,欧洲车企都面临着利润下滑的挑战,尤其是奔驰、宝马、奥迪三大豪华品牌。
就在欧洲车企全面展示新能力之时,中国车企也借助这个世界级舞台,再一次展示出对于欧洲市场的重视与诚意。
一组数据,慕尼黑车展今年共有629家参展企业,便有103家来自中国,比2023年多了约30家。
在整车企业方面,国内数得上号的品牌基本都参加了,不仅有比亚迪、广汽、长安、奇瑞等大厂,也有小鹏、零跑、问界、阿维塔等新势力玩家。
中国品牌不仅仅带来最新绿色产品,更着眼长远,发布系统性规划,展现出来的自信与从容,与之前任何一次都不同。
以广东车企为例,广汽集团欧洲总部已经开始运营,欧洲零件配送中心也建成投用,并积极推进覆盖欧洲的能源补给网络建设;小鹏汽车欧洲首个研发中心也正式启用,以深度挖掘本地用户需求,加速技术创新与本地化落地。
“广汽将欧洲定位于战略核心市场。我们每款产品都围绕同一个核心:成为真正懂欧洲用户的生活伙伴。”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强调。
关键的是,中国企业参展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单个品牌认知度,而是开始以“整车+产业链”的模式,系统性展示中国技术的新魅力。
为什么中国车企在关税壁垒重压之下,仍然全面加大欧洲市场开拓?作为现代汽车的发源地,欧洲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任何品牌能在成熟的欧洲市场站稳脚跟,便代表着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竞争力有了质的提升。
有数据显示,2025年已有5家中国车企宣布在欧洲建厂,总投资超200亿欧元。就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所言,中国车企不仅回来了,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
中国车企的活跃与欧洲车企的跃升,不仅有利于推动全球市场的共荣,更有利于推动双方进一步融合来破解转型课题。
就如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所说,面对全球市场竞争压力时,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善用“中国优势”,将在中国形成的供应链成本优势和创新人才储备融入全球体系,大幅提升运营效率。
9月7日,宁德时代在慕尼黑推出电池领域最高安全等级的NP3.0(No Propogation 3.0)技术平台,发布首款搭载该技术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品——神行Pro,就旨在积极响应欧洲市场电动化的迫切需求,助力全球绿色交通加速转型。
合则共赢!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大趋势下,中欧汽车产业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向未来出行,双方可发挥各自优势,满足全球用户的绿色新需求。
南方+记者 郭小戈
本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